詩人余光中等學者昨天指出,成語是精緻文化的「現鈔」,日常生活隨時可用,譬如說杜正勝發言「動輒得咎」,都得用到成語;部長還是少開口,否則「杜正勝」遲早會變成負面成語。

搶救國文聯盟發起人余光中表示,經過幾千年演變,現代人說話、寫作已不會通篇文言文,但文言文仍以成語的方式保存下來,成為「白話文的潤滑劑」,就像「隨身攜帶現鈔」,成語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往往能收畫龍點睛之效,怎能說它沒價值?

「日常生活不用成語,可能說不了像樣的話。」余光中舉例,他去車站買票,售票員認出他,往往會說「久仰大名,總算見到廬山真面目」,出口都是成語;再如杜部長因「罄竹難書」、「音容『苑』在」等成語引發爭議,說他「動輒得咎」,也很傳神。

余光中認為,教育部根本不應管成語這檔事,也不應編成語典給「標準答案」,應該讓成語自然演變,冷僻、少用的成語自然會被淘汰,而「粉絲」等日常用語或外來語,只要好用且形成共識,就會流傳。

余光中說,使用成語是很微妙的學問,陳腔濫調不好,但避免用成語,則又太囉嗦,通篇廢話。文白並用、時緊時鬆,文章更有力。

台師大國文系教授林安梧則認為,成語是文化傳統經時間考驗,累積下來的智慧結晶,像守株待兔、齊人之福、刻舟求劍等成語,簡單四個字,就可傳達豐富的意涵,怎能輕言捨棄。

林安梧指出,胡適不會盲目反對使用成語,他反對的,應該是陳腔濫調、以及像「三隻小豬」等標新立異、還無共識的成語。

林安梧也呼籲教育部不要再捲入成語的是非,部長也不要再硬拗,以免大家以後罵人,會說「你不要那麼杜正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蜜雪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