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青少年次文化的定義

  「青少年」這個名詞其實定義的不是很明確,而是一種模糊的概念,不過大體來說,我們可以把它定義成介於兒童期與成人期之間的一個發展的階段。若要再說的具體一點,我們也可以參考「少年事件處理法」或「少年福利法」關於「少年」的定義:係指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之人。另外亦可參考行政院青輔會在其青少年白皮書中遷就人口學間隔五歲年齡層的分法,並擴展涵蓋的層面,將青少年界定為十歲至二十四歲之人。 [1] 


  「次文化」這個名詞其實並無任何負面的涵義,只是相對於成人所發展的社會文化主流而言,它是由美國都市社會學家Fischer所創,係指一群人具有許多相似之社會與個人背景,這些人經過一段長時間的相處互動的結果,逐漸產生一種相互瞭解接受的規範、價值觀念、人生態度與生活方式,此種相互瞭解接受的規範與生活方式之統合,就稱為次文化。 [2]

  而青少年次文化即是前段所述年齡層的青少年為了滿足生理與心理的需要,發展出一套適合自己生活的獨特文化,包含了生活型態、價值觀念、行為模式及心理特徵等等。這些不同於成人文化的次文化表現於青少年的服飾、髮型、裝扮、語言字彙(俚語或暗語)、娛樂方式和行為態度上。 [3]


二、青少年次文化的成因

為何會造成青少年次文化呢?美國的學者有以下兩種看法: [4]

1. 世代解釋論---

  學者以社會整合的觀點來討論青少年次文化及行為,由於社會被看做是一個相互關聯之次系統(subsystem)所組成,而教育系統被視為替經濟及政治系統培育有能力之社會行動者,但是在教育系統中的青少年因與其他次系統之社會連結極弱,家庭亦因在現代社會中減弱其控制青少年之力量,顧造成了青少年在社會系統中佔有一不確定的地位及角色責任。基於這樣的過渡性質,形成了青少年不同於成人的次文化。

2. 結構解釋論---

  與世代解釋論學者最大的不同是此派學者認為青少年次文化基本上是源於社會結構-特別是階級結構-本身之矛盾,亦即不同的社會階級背景將使青少年產生不同的次級型態。英國學者布萊克認為文化是經由學習所得來,所以各種社會中的構成因素都會行成一個對於學習的影響變數,青少年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反應原社會結構、階級情況的產物。社會中各部門都會有其獨特的結構位置,也都會有其不同的生活狀況與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人們自然地會產生某些固定而持續的意識型態及行為模式,而這種將文化是為一種人們想以集體方式解決生存問題所獲的之方法及意識型態的觀點,可以清楚的從青少年文化與母文化的關係中看出。

  雖然這兩派對青少年次文化的成因有不同的解釋,但是兩派都提到了青少年文化與成人社會文化之間的關聯。其實,大部份之青少年往往是接受了成人社會所訂下之價值及行為規範,並無反成人或反文化的傾向。此外,即使有些青少年行為,表面上看是反成人的,但事實上卻是誇張了成人文化中之特質,或以較成人更理想主義之方式去追求主流文化所設定之價值及目標。


三、青少年次文化特色與內涵 [5]

  綜合上段所述,我們可以大約歸類出青少年次文化的特色來:它是一種社會變遷的新產物,青少年處於社會過渡的階段,一方面想從孩童時期成長,另一方面卻又無法迅速融入成人的社會,在這個階段性的過程中,產生了特屬於自我的橫斷性文化。青少年與同儕之間的相處時間增加,同儕對於自我的認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因而歸集成同齡同質的特殊文化。這樣的次文化是寄生於主流文化的次級文化,無法獨立存在。

Sebald(1984)對青少年次文化提出八項重要內涵:

  1. 獨特之價值觀與規範。認同於成人又不同於成人及兒童

  2. 特殊之暗語

  3. 易受大眾傳播之影響

  4. 注重流行風尚

  5. 重視同儕歸屬

  6. 特定身份標準,不同於社會之標準

  7. 同儕支持。

  8. 滿足特殊需求。

  這八點言簡意賅的標示出青少年次文化的獨特與其所易受影響的意涵,讓我們更能清楚瞭解與青少年次文化互為因果的影響要素。


四、青少年次文化的趨勢

在青少年特質趨勢裡,學者為我們歸納了以下幾個方向: [6]

1. 逸樂鬆軟的價值取向

  在一般狀況中,青少年的經濟來源都依靠家庭的支援,而隨著台灣經濟環境的提升,父母在金錢的給予也較為有彈性,加上社會價值觀念的影響,青少年重視放鬆自己,滿足慾望的程度逐漸增加。這是因為長期安逸寬裕的生活與窄化偏頗的教育所造成。

2. 膚淺刻薄的語言型式

  在青少年流行語中,「哇靠」、「白爛」、「監介」這些國台語夾雜、英日文混亂的話語,戲謔的、暴力的、輕薄而鄙俗的口頭禪,造成了語言品質的低劣。

3. 封閉唯我的圖像思考

  由於動漫畫、卡通的流行,電動玩具及電腦的普及,各類傳播媒體的日新月異,網路通訊世界的無遠弗屆,現代青少年對螢光幕圖像興趣濃厚,使得青少年文字閱讀能力大減,因而排斥教科書與長篇大論。

4. 短暫閒散的人生態度

  「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心動不如馬上行動」這些言簡意不賅備的流行廣告詞,顯示新生代青少年的肆意妄為、尋求自我滿足與短暫快樂的最佳寫照,其實亦凸顯了青少年瞻前不顧後,缺乏長期思考能力的特質。

5. 盲目瘋狂的偶像崇拜

  由於青少年自我認同的煩惱和追求,因而轉向投射為盲目痴迷的偶像崇拜,青少年花費大量的時間與金錢,蒐集偶像明星的圖案、照片等週邊產品,甚而組成FANS追星。這樣瘋狂的舉動令人深思偶像破滅才是成長開始的真眛。

7. 逃避退縮的藥物濫用

  由於缺乏人生目標的和受挫忍耐力的降低,現代的青少年學習態度消極膚淺,青少年蹺家、逃學、中途輟學之人數日益增加。而依靠毒品藥物來逃避現實者,也大有人在。形成了逃避退縮、自卑自殘而疏離苦悶的問題青少年。

8. 偏差暴力的社會問題

  當前青少年抽煙吸安者眾,偷竊與勒索者多,各種暴力與犯罪的呈群結黨現象也愈趨嚴重,性觀念與性態度之偏差,以及校園暴力、藥物濫用等等的問題,均使得青少年次文化日趨偏差與脫序,令人焦慮。


五、青少年次文化與社會的關係 [7]

  由前段所知,青少年文化其實是現實中社會主流文化的投射,與社會大眾的脈動息息相關,到底青少年次文化反應出哪些社會潛藏的問題呢?

1. 成人社會的縮影

  次文化是相對於主文化所產生,在許多方面不僅僅是社會主流的縮影,也是青少年對現行成人社會文化的一種誇張的反動。因此,青少年的次文化其實是反映大社會的問題,亦呈現出整體社會的價值觀。

2. 與整體社會疏離的結果

  青少年在現代社會中自創諸多的次文化,卻始終未能為社會所理解接納,甚且頗多質疑,由此可見在越不被瞭解之後,就越疏離了與現代社會的關係。

3. 群體的面貌日益模糊

  青少年次文化表現出青少年追求個性化的自我表徵,可見昔日整體一致的標準要求已經很難符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4. 缺乏參與的自我中心主義

  青少年過於熱衷追求物質上的享受及自我滿足於封閉式的享樂空間,如此便大大隔離了與其他人相互溝通的機會,此亦容易造成對家庭、國家、社會及他人的認同與參與。

5. 強勢商業文化所塑造的結果

  在消費市場的強勢主導之下,青少年次文化的表徵往往被賦予新商品的銷售內涵,再加上青少年的經濟消費能力日漸增強、重視物質享受的觀念漸趨加重,強勢的商業文化已經深深的影響了現代青少年的次文化。


六、青少年次文化在教育上的意義

(一)在教育上的功能 [8]

1.協助青少年社會化

  由青少年次文化的產生原因來看,我們可以說它是一種社會化,而且就發展時期來看,此時的社會化是個人社會化過程中的一種過渡型態,也就是整個個人社會化的開端及基礎,因此幫助青少年發展正面的次文化、導正負面的次文化,便是在協助其社會化,發揮社會化的功能。

2.反映社會差異因素對於青少年的影響

  從青少年次文化中,可以反映出其次文化受了什麼社會因素影響,在分析其因素之後,有助於了解青少年,因其次文化所表現在外的言行舉止,及其前因後果,進一步作因材施教,也就是更能適情況調整教學及輔導方式。

3.提供判斷青少年的價值觀與行為的參照標準

  同儕間的青少年次文化,乃青少年們所發展出來的,屬於他們自己的一套思想、行為及規範。同時也是他們相互認同,及學習仿效的標準,在教育上,這個標準當然可以作為判斷了解青少年行為及其學習情況的一個參考。

4.了解青少年學業成就及行為表現

  由文化的定義及特性,我們可以了解青少年次文化,便是其生活表現的一個範本;也就是說青少年次文化影響著青少年的行為表現及價值觀念,其對於本身之行為的看法,及對於學業的重視程度,都受其次文化影響。因此了解青少年次文化,可以尋得其部分學業及行為表現的原因。

5.具有「潛在課程」的影響力

  就青少年次文化形成的過程,以及其對於青少年的作用、影響,無庸置疑地它有著潛移默化效果,剛好和所謂的潛在課程的效果相符。因此,在教育上,對於青少年次文化的掌握及運用得當的話便能發揮潛在課程的功能。

(二)在教育上的因應

1.(主動地)協助發展健康的青少年次文化,並建立完善的輔導制度。 [9]

(1).協助發展健康的青少年次文化

  包括加強親職教育、增加學校同儕活動、增進青少年之國際觀、鼓勵參與社會服務等,妥善利用各個有可能形成青少年次文化的機會,如家庭親子間、兄弟姐妹間、同儕團體、學校自治組織、社會工作、社會服務等之互動及活動,協助發展正面的青少年次文化。

(2).建立完善的輔導制度

  包括有效結合政府及社會相關資源,建立青少年輔導服務網路,由教育系統、社會支援系統(如家庭、親屬、朋友)、社區資源系統(如職業組織、宗教組織)、到危機處理的醫療網路系統及社會輔導網路系統(如張老師、生命線),形成一個有組織、有系統而健全的輔導體系;加強青少年休閒輔導,探索並建立青少年休閒資源,培養青少年自己的休閒。並制定青少年輔導法令,以確保青少年輔導工作的推動與執行。

2.(被動地)深入瞭解青少年次文化,進而運用或疏導之。 [10]

(1).瞭解青少年次文化的作法

A.認清青少年次文化的本質與特性:透徹事情的本質,這是最根本的,了解什麼是青少年次文化後,才可能從而發展有效的瞭解或輔導策略。

B.調整對於青少年次文化的心態:青少年早期既有的次文化,或許缺乏良好的引導,導致可能有負面的發展,而有行為上的偏差,身為教育者應能認清這點,接納學生這些觀念及行為,以同理心去體諒,如此才能正確無偏頗地去輔導。 [11]

C.充分與青少年溝通:師長與青少年們的年齡差距是無可避免的,生活方式、背景各方面都不同,對事情的看法、某些理想目標的實現也有差異,因此充分的溝通是必要的,除了增進互相的了解,減少彼此隔閡外,也希望能對相互期望上取得一個雙方都能認同的平衡點。 [12]

E.瞭解青少年的時間支配與運用情形:青少年對於其生活時間的調配,均是青少年價值觀和人生撰擇、決定的反映或投射,因此應作正確的瞭解與掌握,如此便能從中窺得其次文化之端倪。

F.積極參與或協助青少年的同儕團體或同儕活動:同儕團體及活動是青少年一個重要的生活環節,當然也是最容易發展其次文化的環境,因此積極地參與有助於瞭解青少年流行的事物、話語及共同的興趣等。

G.深思青少年次文化的影響或作用:這是介於青少年次文化的瞭解與運用疏導間的一個行動,也是瞭解青少年次文化的最後、最高的一個層次,判斷某一個青少年次文化可能產生的正面功能及消極影響,進而在教育上運用之或給予引導。

(2).青少年次文化的運用與疏導

  一個青少年次文化,對於青少年的影響,可能是正面的,可能是負面的,當然也很有可能兩者並存,教師應能瞭然於胸,在分析判斷後,善者運用之,劣者導引之。

A. 運用疏導原則 [13] :運用善者於課程活動的設計,以增進教學效果;導引劣者以價值優缺的釐清,以加強導正成效。

B. 運用疏導例舉: [14]

--安排合適的團體合作或競爭情境:運用青少年的好強爭勝、競求表現及偏好同儕活動,設計教學情境以增進教學效果。

--利用欣賞、設計及發表教學以激發學生創造潛能:利用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指導其欣賞偶像的優點,明辨偶像或事物真貌。反過來,可以善用設計及發表的教學法,使青少年接觸或交往不同領域的傑出人士,從而取法仿效。

--妥慎規畫價值澄清的活動或技巧:青少年對於職業的觀念,對金錢、時間、朋友、休閒等的看法,均可透過價值澄清的教學活動而得到釐清。

--藉由角色扮演以協助學生問題之解決:青少年對於各種社會角色的認識和瞭解,可以藉由暗示和模仿學習、角色互換及演練等活動而得到正確的認知。

以上例舉僅供參考,實際上仍需視次文化及學生情況不同而有所因應及變化,也就是說運用及疏導的策略乃是視情況來設計的,這裡最多也只能指出大概的原則、給幾個例子,至於真正策略的擬定則端賴於教師們的教育智慧了。最根本的當然還是對青少年次文化的認識了,這也就是本組報告探討此主題的原因了。

.......................................................................................................................................................................................
七、參考書目

l 鍾蔚起(1981):我國國中學生次級文化及其差異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l 吳素倩(1987)。青少年次文化之研究 : 臺北市青少年之價值觀類型之實證分析。輔仁學誌--法、管理學院之部,19期,頁291-332。

l 張志彰(1992)。淺談青少年次文化。學生輔導通訊,20期,頁4-11

l 張景然(1992)。青少年次文化及其病相之探討。學生輔導通訊,20期,頁12-17。

l 陳奎 (1996) 。青少年次文化的社會學分析。臺灣教育,546期,頁101-105。

l 高強華(1997)。瞭解青少年次文化。中等教育,48期,頁101-105

l 行政院青輔會(1996),青少年白皮書,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青輔會。

l 馬藹屏(1997):青少年次文化出探。學校衛生,30期,頁55-59。

l 高強華(1997):次文化的了解及運用,收於高強華主編:關懷新新人類,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l 賴保禎等(199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l 謝淑靜(1999):高中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l 張德聰(2000),青少年次文化,收錄於社會變遷與新世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未出版。

l 周甫亮(2001)。青少年在網咖中的次文化認同建構初探,私立世新大學碩士論文。

l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當代社會青少年探討,http://wwwedu.nknu.edu.tw/~health



--------------------------------------------------------------------------------

[1]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當代社會青少年探討,http://wwwedu.nknu.edu.tw/~health)。

[2] 馬藹屏,「青少年次文化初探」,學校衛生30期,(民86年7月),頁56。

[3] 同註2,頁57。

[4] 吳素倩,「青少年次文化之研究--台北市青少年之價值觀類型之實證研究」,輔仁學誌19期,頁4-10。

[5] 同註1。

[6] 高強華,「青少年次級文化的瞭解與運用」,台灣教育511期(民82年7月),頁14。

[7] 同註2 ,頁58。

[8] 陳奎 ,「青少年次文化的社會學分析」,台灣教育546期(民85年6月),頁6-7。

[9] 賴保禎等編著,青少年心理學,(臺北縣蘆洲市:空大,民88,頁365-376。

[10] 同註6 頁13

[11] 同註8,頁7。

[12] 同上註。

[13] 同註6,頁14。

FROM
青少年次文化

曾慶玉、黃正瑋、潘盈達、陳為謙

http://green.lins.fju.edu.tw/~st487213/asc.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蜜雪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